首页>古诗词库>

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

作者:白居易   朝代:

前年九日余杭郡,呼宾命宴虚白堂。

去年九日到东洛,今年九日来吴乡。

两边蓬鬓一时白,三处菊花同色黄。

一日日知添老病,一年年觉惜重阳。

江南九月未摇落,柳青蒲绿稻穟香。

姑苏臺榭倚苍霭,太湖山水含清光。

可怜假日好天色,公门吏静风景凉。

榜舟鞭马取宾客,扫楼拂席排壶觞。

胡琴铮鏦指拨刺,吴娃美丽眉眼长。

笙歌一曲思凝绝,金钿再拜光低昂。

日脚欲落备灯烛,风头渐高加酒浆。

觥醆艳飜菡萏叶,舞鬟摆落茱萸房。

半酣凭槛起四顾,七堰八门六十坊。

远近高低寺间出,东西南北桥相望。

水道脉分棹鳞次,里闾碁布城册方。

人烟树色无隙罅,十里一片青茫茫。

自问有何才与政,高厅大馆居中央。

铜鱼今乃泽国节,刺史是古吴都王。

郊无戎马郡无事,门有棨戟腰有章。

盛时傥来合惭媿,壮岁忽去还感伤。

从事醒归应不可,使君醉倒亦何妨。

请君停杯听我语,此语真实非虚狂。

五旬已过不为夭,七十为期盖是常。

须知菊酒登高会,从此多无二十场。

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连续三年重阳节(农历九月九日)时,分别在浙江余杭郡、东都洛阳和吴地(今江苏一带)与友人宴饮重阳的情景。通过比较三年不同地方的重阳景色、人物和气氛,诗人抒发了自己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易老的感叹。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: 一、前两句:“前年九日余杭郡,呼宾命宴虚白堂。去年九日到东洛,今年九日来吴乡。”这两句交代了诗人在三年中连续重阳节的不同经历。前年他在浙江余杭郡与友人宴饮于虚白堂,去年则在东都洛阳,而今年则在吴地。 二、中间四句:“两边蓬鬓一时白,三处菊花同色黄。一日日知添老病,一年年觉惜重阳。”这里通过“蓬鬓”、“菊花”等意象,表达了时光荏苒、年华易老的感慨。诗人一天天衰老,对重阳节的喜爱之情也愈发强烈。 三、接下来六句:“江南九月未摇落,柳青蒲绿稻穟香。姑苏臺榭倚苍霭,太湖山水含清光。可怜假日好天色,公门吏静风景凉。”描绘了江南重阳时节的美丽景色:柳树青翠,蒲草摇曳,稻穗金黄,姑苏臺榭倚靠在苍翠的山水之间,太湖的美景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亮。这些都让诗人感叹时光的美好。 四、接下来四句:“舞鬟摆落茱萸房”至“此语真实非虚狂”描写了宴会中的歌舞和欢乐气氛,其中既有胡琴等乐器的演奏,又有美丽歌舞的表演,大家举杯痛饮,沉浸在欢乐之中。诗人感叹这种欢乐时光的短暂,同时对自己能够参加这样的聚会感到庆幸。 五、最后四句:“五旬已过不为夭,七十为期盖是常。须知菊酒登高会,从此多无二十场。”诗人回顾了自己已经过去的年岁,认为七十岁是常态,五旬已过不算夭折,对生命的流逝有了更深的认识。同时,他提醒自己和朋友们要珍惜每一次的登高会和菊酒会,因为很可能这是最后的二十场了。 整首诗通过对重阳节不同地方的宴饮和景色的描写,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易老的感慨。诗中情景交融、形象生动,读来令人感同身受。

前年 年九 余杭 杭郡 宾命 命宴 宴虚 虚白 白堂 年九 到东 今年 年九 来吴 两边 边蓬 一时 时白 一年 年年 年觉 觉惜 惜重 重阳 月未 未摇 柳青 青蒲 倚苍 太湖 湖山 清光 好天 公门 风景 景凉 马取 取宾 宾客 席排 吴娃 娃美 笙歌 一曲 曲思 钿再 备灯 萸房 起四 四顾 远近 北桥 桥相 相望 道脉 棹鳞 鳞次 里闾 布城 城册 册方 青茫 茫茫 自问 何才 才与 居中 今乃 乃泽 泽国 国节 史是 是古 古吴 吴都 马郡 无事 盛时 来合 从事 事醒 醒归 归应 君醉 亦何 君停 停杯 杯听 语真 真实 实非 非虚 旬已 已过 为期 期盖 盖是 是常

一时 色黄 江南 柳青 山水 水含 清光 可怜 好天 天色 静风 风景 美丽 丽眉 一曲 曲思 思凝 钿再 舞鬟 中央

诗词取名器
姓名测试
热门工具推荐
本周女孩取名热门字
本周男孩取名热门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