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自心中骤,四面被兵围。
向前十道捝(张改「税」,戴、蒋校「挽」,黄校「棁」),背后铁锤锤。
伺命张弓射,苦痛剧刀锥。
使者门前唤,忙怕不容(一作「客」)迟。
倮(张校作「裸」)体逐他走,浑舍共号悲。
宅舍无人护,妻子被人欺。
钱财不关己,庄(郭校「藏」)收永长离。
三魂无倚住,七魄散头飞。
善劝诸贵等,□□□□□。
火急造桥樑,运度身得过。
福至生西方,各难知厌足。
身是有限身,程期太剧促。
纵有百年活,徘徊如转烛。
憨人连脑痴,买锦妻装束。
无心造福田,有意事奴仆。
只得蹔时劳(项校「牢」),旷身入苦毒。
傍看数箇大憨痴,造宅舍拟作万年期。
人人百岁乃有一,纵令长命七十稀。
少少撩乱死。
□□□□期却半,欲似流星光暂时。
中途少少辽乱死,亦有初生婴孩儿。
无问男夫及女妇,不得惊忙审三思。
年年相续罪根重,月月增长肉身肥。
日日造罪不知足,恰似独养神猪儿。
不能透圈四方走,还须圈裏待死时。
自造恶业还自受,如今痛苦还自知。
(以上十八首均录自张锡厚《王梵志诗校辑》卷一。
张氏所据本为斯七七八、斯五七九六、斯五四七四、斯一三九九卷,幷以《大正藏》第八十五册《王梵志诗集》参校。
)(按:本卷所录王梵志诗,皆据张锡厚《王梵志诗校辑》,另曾参校《大正藏》本及《敦煌掇琐》。
录诗的原则是,儘可能地保持王诗的原貌。
凡原文可通者,儘可能保持原文。
原文显误,张氏所改为无可移易者,即予改正。
原文虽误,张氏所作改动尚难成定论者,则仍保留原文,而以张说附收其下。
各本有异文者,择其善者为正文,异文注出「一作某」。
张锡厚为王梵志诗的校录、写定作了十分可贵的努力,本卷充分利用了他的成果,笔者只在少数诗章的分篇及文字的定夺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,这是应该在这裏说明的。
)。
吾家多有田,不善(戴校「若」)广平王(戴校「玉」)。
有钱怕(项校「惜」)不用,身死留何益?
承闻七七斋,蹔施鬼来吃。
永别生时盘,酒食无踪迹。
配罪剔(张改「别」,袁谓不误)受苦,隔命绝相觅。
。
道士头侧方,浑甚(张改作「身」)总着黄。
无心礼拜佛,恆贵天尊堂。
三教同一体,徒自[浪](朗)褒扬。
一被(项校「种」)霑贤圣,无弱[亦](赤)无强。
莫为分别相,师僧自设长。
同尊佛道教,凡恪(项、戴校「俗」)送衣裳。
粮食逢医药,垂死续命汤。
敕取一生活,应报上天堂。
观内有妇人(一作「女」),号名是女官。
各各服梳畋(项谓通「略」),悉带芙蓉冠。
长裙并金色,横披(一作「被」,张改作「帔」)黄儭单。
朝朝步虚讚,道声数千般。
贫无巡门乞,得谷相共飡。
常住无贮积,铛釜当房安。
眷属王侵(张改作「役」)苦,衣食远求难。
出无夫婿见,病困绝人看。
乞就(一作「与活」)生缘活,交即免饥寒。
道人头兀雷(郭谓即「兀硉」),例头肥特肚。
本是俗家人,出身胜地立。
饮食哺盂中,衣裳架上出。
每日趁斋家(一本「家」前有「时」字),即礼七拜佛。
饱吃更索钱,低头着门出。
手把数珠行,开肚元无物。
生平未必识,独养肥没忽。
虫蛇能报恩,人子何处出。
佐史非(一作「作」)臺补,任官州县上。
未是好出身,丁儿避征防。
不虑弃家门,狗偷且求养。
每日求行案,寻常恐迸仗。
食即众厨飡,童儿更护当。
有事检(一作「机」)案追,出帖付里正。
火急捉将来,险语唯须胱(一作「就」)。